投资创业必备之经济学思维14丨经济学极极极极极简史

萨缪尔森说得好:“学习经济学并非要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是不学经济学命运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人们都可以从经济学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群蜂社的分享其内部培训Crash Course经济学课程,一共36集。每集,我们会结合我们投资、创业、生活的例子为大家再深入解释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提到经济学,大家可能觉得就是宏观经济、微观经济、GDP、失业率、供求关系、PPF......但实际上,经济学也经过了不同时期的演化。1930年美国大萧条之前甚至都没有宏观经济学这个概念。在发生了那样的经济浩劫之后,人们才觉知到需要一些能够监控经济总体的指标。
除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这两个大的分类外,本集内容还囊括了许多常见经济学基本理论和一些代表性的经济学家:
(视频翻译:群蜂学堂)
一、亚当·斯密(Adam Smith)与国富论
说起经济学,就不可能不提到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他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对自由经济、个人主义、价格机制、追求利益的正当性以及财产私有化等主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这个看起来可能很抽象,其实这几个主张就是我们提到国富论常说的一个论点就是我们之所以有面包吃、能理发不是因为面包师傅和理发师的恩惠,而是他们为了挣钱,从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的结果。更广泛一些来说就是市场的机制使得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就可以为大众带来利益。
同时,亚当斯密也主张自由经济,当时有很多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经济而设置高额关税。但他认为这样是不合理的。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ordo)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为自由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与比价优势
比较优势原理在我们最早的第2集《专业化和贸易使生产变得更高效》里讲过比较优势原理。这对经济的全球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先回顾一下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是说虽然国家A比国家B生产产品1和产品2的能力都强,但只要国家B多生产一个产品2所放弃生产产品1的数量比国家A少,国家B就比国家A生产产品2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由国家A生产产品1,国家B生产产品2,然后两国进行贸易,这样对总体经济是最有效的。
在比较优势提出之前,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来说,他们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国家拥有几乎所有的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因此各国倾向于利用高关税来限制贸易,“保护”国内经济。但因为比较优势原理的出现,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理论上证明了国际贸易是对生产资源更高效的利用。
三、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和共产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社会阶层逐渐分化,雇员和老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而德国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敏锐的洞察到了这一关系,并将这一关系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随之,共产主义思想、以及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也随之产生。
马克思将这一理论写在了《资本论》中,指导了众多共产主义国家的运动,其中也包括中国。同时,这一理论挑战了亚当斯密的“人们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会服务公共利益”的观点。
四、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与古典经济学
在亚当斯密之后,又有许多的支持自由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家也在不断地将这一理论进行补偿和发展。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这些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总结在了《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中,并与1890年出版。这本书里的一些理论比如供需关系、边界效应等概念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一经济学体系也被称为古典经济学。
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出现引入了共产主义的思想,但以亚当斯密理论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在20世纪初依旧占有这主要地位。但是一件事情的发生一下子将理论经济的格局改变了。那就是1930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亚当斯密和马歇尔的理论都不能解释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以及怎样才能走出大萧条。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迅速传播。1922年苏维埃联盟的成立,共产主义也逐渐成熟。反之,资本主义在大萧条的摧残下经受着严峻考验。因为美国政府因为坚信自由市场经济,一直对大萧条置之不理。导致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
五、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正式挑战了古典经济学。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们认为,长期来看市场会对现有的经济状况进行调节。他们会自然回到正常的水平。
但凯恩斯认为,无论是工资的调节,还是物价的调节都要花费时间。而这个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他还说了一句名言:“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的理论由于大萧条的出现从而变成了经济学中的主流观点。凯恩斯虽然不支持共产主义,但是他的理论中的一些内容是与马克里主义是一致的。同时,他也开创了人们对宏观经济的研究。(PS:我们导语中提到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也是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六、社会主义(Socialism)
经过大萧条之后,越来越多的政府接受了政府对经济调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也越来越被一些国家的政府所接受。以苏联为首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同时,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也越来越多的介入了经济的调节。
视频中说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虽然我们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把凯恩斯的理论提到跟马克思主义同样的高度。但是我们也确确实实在现实中见到了凯恩斯主义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其中著名的当属“四万亿”。虽然这个政策颇受争议,但是当时中央政府为了应对08年的金融海啸,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货币供应。这就是凯恩斯理论对国家的指导。
正如视频中所说,经济学原理是不停变化的。遇到大萧条时,要求政府介入的凯恩斯学派和代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兴起,使得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变成了被人广泛接受的理论。然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停滞性通货膨胀(Sagflation)又一次挑战了凯恩斯的理论。
上世纪70年代滞胀的产生是由供应端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的。因为石油是很多化工基础原料的来源,同时也是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料。因此石油价格的上涨推高了整个市场的物价,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称作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这样的通货膨胀我们在第7讲《通货膨胀与泡沫的区别》中有做详细的论述。
因为原料成本的升高,企业为了控制成本就不得不减少雇佣,从而导致失业率增高。为了降低失业率,政府有意的制造了通货膨胀。这里我们要引入一点小知识,英国以为叫做威廉·菲利普斯的经济学家发表了一篇名为《1861年-1957年英国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一条关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了之间的关系图。
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符合供应曲线。当工资高的时候,人们就更愿意从事当前的工作,失业率就变低,反之亦然。但随后,经济学家们将这条曲线进一步延伸。他们把纵坐标改成了通货膨胀率。所以政府也认为当失业率升高的时候只要增加通货膨胀率就可以缓解。

结果很显然,这次导致失业率上升的原因和以往不同。由于原料上涨,已有的生产力已经投入了生产,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够进一步刺激生产力的上升。相反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导致原料价钱进一步上升,反而导致失业率增加。
七、奥地利学派与芝加哥学派
在凯恩斯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同时,自由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以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edrich Hayek)、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为代表奥地利学派批评了凯恩斯的观点,认为政府的干预从来都没有达到其想要达到的目的。他们认为政府永远都不可能得到足以做出决策的信息,主张由完全自主来调控。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也对政府干预经济进行了强烈的批评。他认为政府的许多只能应该有私人来承担。而且由于滞胀的出现,使得弗里德曼的理念得以快速传播。
与此同时,以芝加哥学派思想为基础的一系列分支也蓬勃发展比如:货币主义(Monetarism),他们认为货币供应应该缓慢且稳定的增加。让人们对货币增长有所预期;另一个分支成为供给面经济学(下渗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Trickle-Down):他们主张放松监管并降低税负。
八、主流经济学: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Neoclassical Economics)
最后我们要介绍的是一个集大成的学派,也是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接受的经济学理论。其实他就是取各家的理论的一部分。有借鉴货币主义的保持平稳的货币供应,同时也保持凯恩斯推行的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当然也包含了古典经济学的自由经济理论。
就像视频中思想泡泡里提到的1798年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R. Malthus)在《人口理论》中提出的,人们都会饿死。但其实我们现在都获得好好地,不光人口比当时多出数倍,而且生活质量也大幅提到。我们不能忽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光谈理论。
经济学家虽然有足够的经济学支持,但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的。凡是政策必然会遭遇对策。谁知道会不会又有一个经济事件再一次改变我们对现有经济理论的认识呢?
往期视频